嘹歌迎宾  壮乡风情  

2017-11-09 09:46:19 来源:

 IMG_0269.JPG

南宁展园又名“嘹歌园”,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,全园围绕“壮族嘹歌”文化,分为“闻歌触忆”、“探源寻歌”、“汇乐赞歌”和“传歌扬情”四个景观区,打造了一个集视觉、声觉、触觉为一体的原生态“壮族嘹歌”体验空间。让我们走进嘹歌园,慢慢感受壮乡的嘹歌文化。

嘹歌园的入口区,同时也是 “闻歌触忆”景观区的第一个景点——“嘹歌迎宾”。

看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颇具规模的大门,上书“嘹歌园”三个大字。站在大门外,就可以看到以广西山水为标志、以广西最典型的民族乐器铜鼓为造型,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照壁墙。大门上的对联“嘹动九州,壮人一曲春江水;歌连各族,桂海千年百越风”,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嵌入了“嘹歌”二字,对联高度概括了南宁的历史和人文风情。

穿过寨门,来到了“听鼓闻乐”景点。该景墙设计以壮族民族乐器铜鼓为原型,通过铜鼓景墙、高山、流水等元素,寓意着壮族嘹歌在山水中孕育而生。

    铜鼓是极具壮族特色的打击乐器,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,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。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主要地区。对于古代的壮族人民来说,铜鼓是一件重器,相当于中原的鼎,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。铜鼓身上丰富的纹饰,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,中心常配以太阳纹,外围则以晕圈装饰,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,鼓胸、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。


_90A2985.jpg

广场铺装融入了壮锦等壮族符号,并用竹子配植于广场周边,再现“泉流”、“青竹”等歌曲中所描述的场景。

跟随着忽隐忽现的歌声,我们来到了“探源寻歌”景观区。前方景点名为“曲径寻歌”。设计以景观化还原《曲径寻歌》歌中描述的景象,沿着道路设置雾森景观,营造出“天刚蒙蒙亮”的效果,将“歌声多柔婉,总不见人来”歌中场景融入设计中,完美再现歌词中的意境。

我们看到的地面铺装也是极富壮乡特色的,采用了马脚印、羊脚印进行铺装设计,以展现“马脚印混羊脚印”的场景,体现壮乡人民勤劳耕作、幸福生活的意境。

现在看到的“花坡贝嘹”,向我们展示的是壮族嘹歌文化。嘹歌是壮族民间的一种双声部民歌,壮语称“吩嘹” (FWEN LIUZ),壮族嘹歌因其唱法有“嘹—嘹—嘹”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。在壮语中,“嘹”有“唱歌玩乐”的意思,是壮族“好歌”、“以歌为乐”的民族文化体现。

壮族嘹歌为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,与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不同,其内容相对固定,并且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,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、生产、生活、爱情、婚姻、历史等方面内容传统民歌。壮族嘹歌之名之名源于壮族“以歌为乐”、好唱“嘹嘹(辽辽)之歌”的习俗,其本意是“男女恋情之歌”。壮族嘹歌分为《日歌》、《夜歌》、《散歌》三大部分,共有4000多首,16万多行。2008年,壮族嘹歌入选由国务院评审公布的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,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现在来到花坡的坡顶处,也是全园的至高点,在坡顶种植一棵大朴树,与“上到这山岭,到树下休息”的山歌意境相对应,也寓意着壮族儿女在树下唱着风调雨顺、美满生活的赞歌。设计以还原自然对歌岭坡的形式打造花坡贝嘹景点,使之与对岸景观形成对景,并在坡上设置对歌场地,结合水景之声,再现“对唱山歌”的景象。

山坡下设置的这座“洗衣亭”,设计灵感来自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聚落乡土公共建筑——洗衣亭。过去壮族的男子有出国到越南、缅甸、东南亚打工挣钱的传统,这些男子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在外打工,他们思念家乡,思念亲人,为了家里守望的女人们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,便修建了洗衣亭,洗衣亭是最独特最温柔的传统公益建筑。

洗衣亭是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,主要由洗衣台和亭两部分构成。设计洗衣台形态以“田”字型呈现,亭上采用四角攒尖青瓦顶,宽大的亭盖被几根巨大的楸木梁柱撑着,亭造型灵巧生动,立于洗衣台之上,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。洗衣亭上有一副对联“捣衣共浣新生月;濯发齐飘初霁云”,营造初水边洗衣、戏水、对歌的画面,还原壮民族原生态的生活场景。

请继续往前走,来到了“汇乐赞歌”景区“汇歌传情”景点,面前的这一建筑是园区主建筑“八音楼”。该建筑以干栏式建筑为原型,空间结构借鉴干栏建筑的布局形式,强调空间层次的体验感;主建筑整体构造采用穿斗木构架,流畅的屋面曲线及交错的木架结构体现了干栏建筑的结构美学;建筑细部装饰提取了干栏建筑特有的装饰构件,立面上通过抽象的壮锦图案来丰富建筑的虚实变化,让建筑显得更为轻巧、灵动。一幅对联写得真好,上联是“大地飞歌唱盛世”,下联是“海上丝路开新篇”。

走进“传歌扬情”景区,出现在左手边的是景点名叫“那作聆涧”。通过种植朱槿花、美人蕉等具有广西特色的植物,展现稻作景观,并在田间点缀着柳树及桂花,让整个田园充满野趣而又不失舒朗,展现“稻浪满天垌”的歌词氛围,也体现了广西壮族特有的“那文化”。

壮族先民适应珠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,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,是我国最早创造的稻作文化之一。壮、侗民族中称水田(稻田)为。据而作,依而居,据此孕育的文化称之为那文化 广西地区以命名的地名很多,特别是壮族聚居的地方,有1200多处。

最后来到了天籁和鸣”景点,该景点通过竹林、稻田、流水声、虫鸣、鸟啼的营造,使游人感受着风吹稻田、潺潺流水、幽幽虫鸣,体现了壮族山歌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,从自然中来,回归到自然之中。在花镜中,散置四组击鼓和名景墙,铜鼓声和自然的声音相融合,道出对别离的不舍与对再次相会的期待。

 

 

 

  • 对外咨询投诉电话 0371-56818666
    医疗救助电话 0371-56818120
    南游客中心电话 0371-56818150
    北游客中心电话 0371-56818151